2013年上半年,國產電影一片紅火,不少電影票房紛紛過億,雖然觀眾看完之后感覺平平,但這并不影響電影的票房收入,和一大批繼續進入影院觀看電影的年輕人的心情。 很多電影在拍攝和宣傳的時候,就已經被冠上了“垃圾片”、“沒意思”、“不值得一看”等代名詞,但在電影上映后,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,越是被罵得兇的電影,票房收入越好,這讓我們不由得感慨起當今這會這種奇怪的“叫罵營銷”了。 叫罵營銷在某種層面上來講,其實是制造輿論點,引發大眾關注和了解,從而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,而叫罵營銷雖然聽起來是負面的,但帶來的收益卻不容小覷。隨著數字影視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演員、作家也開始進軍電影市場,不少投資人也看中了演員和作家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,從而十分舍得對其作品進行投資,因為這些人的個人名利已經十分廣闊了,投資他們的電影,在投資之初,其實就已經省下了不少宣傳費。名人每天都在做什么事情總是容易受到老百姓關注和八卦的,這種名人效應,已經將電影票房助推了一大截。 周星馳的《西游降魔篇》,趙薇的《致青春》和郭敬明的《小時代》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,甚至趕超了許多國外大片,這看似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但仔細分析,其實他們的電影營銷除了利用了周星馳、趙薇和郭敬明,兩個大牌演員,一個大牌作家本身的知名度,更重要的是,他們利用了觀眾的好奇心理。每個人都會好奇,一個演員,一個作家,拍出來的電影會是個什么樣子。即使看了預告片明明感覺很不好,但卻也覺得幾十塊錢的電影票無所謂,而且反正也有很多閑暇時間無處打發。 叫罵營銷其實在很早以前便出現過,只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受到“重用”,其實這就好比一灘渾濁的水,你只有將泥土和水攪拌均勻,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,這比無色透明的水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。而當水沉淀下來的時候,你仍舊可以獲得清水,也就是不錯的票房收入。所以這潭渾水是制片方攪渾濁的,還是真正觀眾淌進來給攪渾濁的,猶未可知。 |
最新評論